首页>检索页>当前

华侨大学:耕“云”无忧,吹响智能耕作的乡村振兴“号”

发布时间:2024-05-27 作者:黄星 郑晓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立夏小满正栽秧。”山区的田间地头,一台无人驾驶的旋耕机正徐徐前进,翻耕土地。这是一台装上了智慧大脑的旋耕机,在不规则农田中可规划出最优行进路线,完全自动作业,半小时就可以翻耕一亩田。旋耕机装备的智慧大脑是项目成员、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学子们研发的智能电动农业机械装备,可以让旋耕机、插秧机、播种机等机具实现智能耕作,效率提高78%。该项目依托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福建省移动机械绿色智能驱动与传动重点实验室的支持,通过对电动化、智能化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创新,推出智能电动农业机械装备,用科技扶贫助农,曾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第九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我们地处丘陵山地,目前还是以人力为主,导致耕作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耕作积极性。”团队负责人吴江东表示,精准作业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团队希望用科技的力量将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2021年起,团队成员深入福建宁德、南平、龙岩、泉州、厦门等地的山区农田,走访农机企业,探索改造智能电动农机。零部件设计选型、整机改装、电液控制系统算法设计、无人驾驶算法研发,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团队成员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泉州晋江黎山村的张建龙,经营着几亩农田,耕作的收成仅能自给自足。2021年,项目团队与张建龙合作,用智能微耕机帮助他扩耕了四亩农田。经过一年的试用,张建龙增收5000多元。

在龙岩永平、桃溪等5个乡镇还有不少像张建龙一样获得项目帮扶、试用智慧农业装备的农户。据统计,该项目提供技术培训人次达817人,解决372亩农田耕作,每户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

帮助了部分农户,团队成员觉得远远不够,他们希望能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队员们向精准定位、导航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发起了攻关。据测算,团队研发的智能电动农机能源成本降低88.6%、动力增强45%、续航提高36%。同时,智能化系统的部署有效降低了农机装备的运维成本,作业效率提高了78.2%。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克服困难,为大规模农机智能集群作业奠定了技术基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一起等待无人农场丰收的那一天,吴江东信心满满。(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黄星 通讯员 郑晓航)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